来源: 广州华夏职业学院-创新创业学院
时间: 2021-04-07 16:36
广州华夏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创新创业工作经验介绍
2020年信息工程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,根据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》等文件精神,把创新创业工作纳入学院重要议事日程,将创新创业工作责任到部门、责任到个人。做到创新创业工作全员化,响应李克强总理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的讲话。
一、创新创业工作
信息工程学院现有8个专业,在校生2600多人。学院建立“三段式”(基础训练,仿真训练,实战训练)实践教学体系,突出“素质为先,注重技能,工学结合,学做一体”。实施“新四块”课程体系(职业素质课程全面化,职业能力课程实用化,专业知识课程综合化,职业拓展课程个性化),以能力为本位,面向学生的职业生涯,培养高技能、高素质人才,具有第一岗位的工作能力和向第二岗位迁移的潜能。学院创新校企合作机制,注重深化工学结合、校企合作,与广州华资软件、国信蓝桥、广州漫游、广州粤嵌等近百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。
学院创新实施校企协同育人“任务导向、能力递进,工学结合,赋能五手”人才培养模式,着力践行“专业基础实训赋能,应用成熟手;仿真实训赋能,技能变高手;个性实训赋能,设计有一手;创新实训赋能,开发露一手;创业实训赋能,拓展能出手。”职教实训理念,强化师资队伍建设,强力推进“大学生众创空间”、“动漫创研工作坊”、“软件云工厂”、“云创客工坊”、“信息化智能科技应用研发中心”等校企合作项目。
学院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、专业素养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。坚持创新举办具有专业特色第二课堂活动,坚持教书育人,突出学生“知识―能力―素质”的整体优化,学生在“互联网+”、“挑战杯”、“广东省大学生计算机设计”等高水平学科及专业技能竞赛中屡屡获奖,在全国、全省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多个奖项,毕业生广受社会欢迎。
学院人才培养特点是: 需求驱动,以岗位能力需求建立人才培养方案;实践教学,以实际工作内容构建教学内容;虚实结合,构建真实的企业应用环境;立体合作,构建IT人才培养生态圈。
2020年因疫情影响,经济下行、创业形势不容乐观,学院认真贯彻落实毕业生创新创业工作部署,坚持数量与质量 “双提升”。据2020年省教育厅向社会公布的数据,信息工程学院2020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7.7%。
二、创新创业指导
以学院领导为中心,辅导员老师为主导,依托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室,开展全学院创新创业课程教学、创新创业教学研究、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及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开拓等工作。
多年来,团队注重教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、注重指导服务与创新创业相结合、注重塑造高尚师德与引领学生品德相结合,在深入扎实的工作实践中,逐渐形成了一支梯队和专业结构合理、教学和管理经验丰富、科研和实践相互融合,富有责任感、团结力、创新精神的教师团队。
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事关社会稳定与和谐,学院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,认真分析当前经济发展形势,着眼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,做到 “三个统筹”--统筹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宣传与落实、统筹相关校内外合作资源、统筹协调大学生见习制度和实习制度 。
三、创新创业成果
学院组织宣传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扶持政策,加强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,加强创业基地建设,打造全方位创业支撑平台。
案例:创建潮汕民间文创产品研发团队--趣韵文创,团队通过学校平台,完成与文创学院的签约和潮汕商会签约合作,文创产品设计主要以赠品、卖品的方式检测创业团队设计认同性与认同度。创业期间参加第六届“互联网+”、第十二届“挑战杯”和“赢在广州”等创新创业比赛,在挑战杯百强企业资源对接会上成功对接玑瑛青年创新公社,校企团队多次共同探讨潮汕文创产业的发展之路,引导团队积极研发新品,策划项目进一步发展。为了帮助师生更好地了解创新创业政策,学校组织开展了“互联网+”大赛导师训练营等各种创业培训活动,从理论到实战,通过不断打磨和优化,提升了项目竞争力和团队参赛能力。学校长期以来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投入,例如学校在硬件设施、经费保障、激励机制等方面都给团队提供了强大的后备力量。
学校学院对创新创业团队,给予政策、经费、技术等全方位支持,对创新创业团队 “一对一”帮扶, “一对一”指导。